
距离2008年中国舰队首次执行亚丁湾护航任务,如今已过去接近17个年头,而这一行动得以完成“华丽转型”,答案就藏在青岛港口:据悉,中国海军第48批护航编队已经准备完毕,正式从这里起航,奔赴亚丁湾执行任务。 表面上,这是一支由导弹驱逐舰、护卫舰和补给舰组成的编队,再次驶向海盗活动已大幅减少的亚丁湾。但深入观察就会发现,这场持续十五年的远洋部署,早已演变为中国打造蓝水海军的战略实验场。时间回到2008年,索马里海盗猖獗到令人震惊的程度,国际航运遭受严重威胁。在联合国授权下,中国海军首次派出舰艇编队远赴亚丁湾(图1),开启了海外常态化部署的序幕。 当时的行动确实聚焦于护航——保护包括中国商船在内的各国船只免受海盗袭击。但正如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戴维·希恩所指出的,这些特遣部队为中国在吉布提建立首个海外军事基地提供了理由,该基地于2017年投入使用,成为中国海军在印度洋的关键支点。 数字最能说明问题:从最初的四五个月延长到如今的十多个月的部署周期,从单纯的护航扩展到联合军演、港口访问和多国协作,中国海军的行动轨迹清晰展现了其战略意图的演变。 第47批编队的包头舰停靠肯尼亚蒙巴萨港时,进行的不仅是简单的技术停靠,还包括联合演习和军事外交活动。这种转变绝非偶然,而是精心设计的战略布局。 专家保罗·南图里亚表示,自2017年以来,中国的军事活动变得更加频繁。基地不仅提供后勤支持,更成为区域协调的前沿指挥中心。中国海军借此实现了从“路过”到“常驻”的“华丽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存在感的提升恰逢海军在中国军事体系中的地位上升。南图里亚指出,解放军传统上以陆军为核心,但近年来的发展使海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从驱逐舰到潜艇,从海军航空兵到航空母舰(图2),中国海军的装备更新速度令人瞩目——2008年还没有航母的中国,现在正准备投入使用第三艘航母。亚丁湾的持续部署为这些新装备提供了绝佳的测试环境。伦敦国王学院艾雷·阿敦诺(Alessandro Arduino)点出了另一个关键维度:与陆军和空军相比,海军在亚丁湾的行动使其能够在真实威胁和不确定性条件下检验和改进能力。东非部分地区圣战活动的重新抬头,更为中国维持前沿海军存在提供了新的理由。 这种存在既保护国家利益,又促进地区稳定,巧妙地将自身安全需求与区域安全诉求相结合。 除了战略考量,这些部署还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行动经验。从利比亚到苏丹,从也门到埃塞俄比亚,中国海军多次执行撤侨任务(图3),保护了海外公民的安全。这些行动不仅检验了海军的应急反应能力,更在国际上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纵观这15年48批次的护航行动,中国海军完成了一场静悄悄的转型。亚丁湾的碧波见证了一支曾经主要专注于近海防御的海军,如何逐步成长为能在全球水域执行任务的蓝水力量。反海盗的初始目标已逐渐让位于更广泛的战略考量——力量投射、区域存在、装备测试和人员培训。


银河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